海门港,是粤东最古老的海港之一,又是省内著名旅游胜地和渔港。海门港近千年的历史,留下了很多古今文化遗产,被誉为“没有围墙的博览馆。”其中古建筑、古战场遗址,古今书画石刻、古墓都颇具特色。如莲花峰的忠贤祠,海边的“古炮台”,海滩上的“奇泉井”。 海门建港于宋大观二年(公元1108年)称海口村。《潮阳县志》记载:“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临海筑城,迁守御千户所于此,驻水师,因地势若海上门户,故更名海门。”海门是水上通往涯门、潮州要隘,故自古以来为粤东战略要地,公元1278年,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抗元,曾于海门驻军。 明隆庆三年(公元1569年)),以曾一本为首的海盗数千人,侵扰潮州各地,闯至海门,与当地民众发生激战,是年6月26日,潮州总兵郭威、参将主诏率官兵驾船前来助战,“俘曾一本及其妻,海盗被斩700余人,死于水火者数以万计。”这是历史上粤东军民抗击海盗的重大战役,轰动闽粤。 1940年,日寇占领潮阳县城,1941年3月2日入侵海门,封锁海门港,不准渔民出海捕鱼,民众反抗,日寇大肆烧杀,烧毁民房1400多间,烧毁渔船466艘,被杀害和饿死民众1.3万多人,海门人民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劫难,至1945年抗战胜利,原来5万多人的海门港,只剩下1.8万多人。
千年海门古港,建国后成为广东三大渔港之一。改革开放以来,各项建设事业又蓬勃发展,如今已是集渔业、工业、商贸、旅游为一体的滨海城镇。海门渔港是国家一级良港,建成渔港码头、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商场,全港年水产品交易量10万吨。海门还积极发展海淡水养殖,南弘海珍养殖场是省级鲍鱼良种场,培育的三种鲍鱼杂交新品种填补国内空白,被评为“广东省农业生产示范区。” |